![]() 這個星期日為年度復活節,提起復活節,你會想到什麼?兔子、彩蛋、巧克力?的確,在兔子與彩蛋成為全球復活節象徵之際,在亞爾薩斯,復活節卻還有另一位主角~羔羊,比可愛的兔子來說,它卻是可口,更是亞爾薩斯人於復活節當天早餐餐桌上,少不了的美味,早餐就吃這麼"重"口味的羔羊大餐?這可是有緣由的... 原來此羔羊大餐非你想像的烤羊腿、煎羊排或是羊肉爐之類的大餐,而是素食者也可吃,即便怕羊騷味的人也要吃了還想再吃的"羔羊蛋糕"!復活節羔羊蛋糕法文為L’agneau Pascal,在亞爾薩斯則多以亞爾薩斯方言Lamala或lamele稱之,這道僅在亞爾薩斯才享有的美味甜點,據說源自於16世紀時,當時在復活節之前的40天內,虔誠信眾們以齋戒等刻苦方式贖罪,又稱為四旬期(lent,法文為Carême),而這40天內的齋戒讓許多糧食如雞蛋等過剩,不忍心把這些雞蛋暴殄天物,於是有麵包師傅在復活節前夕用雞蛋及麵粉做了許多雞蛋糕,讓信眾可以在結束四旬期之後,於復活節當天早餐時享用,而雞蛋糕的造型當然是為應復活節,做成了羔羊,用來代表耶穌(聖經中提到施浸者約翰介紹耶穌是神的羔羊)。 後來,亞爾薩斯男人把這羔羊蛋糕當作是贈送給未婚妻的"定情"之禮,以表達愛意,歸順的小孩們於復活節當天做完彌撒從教堂出來回家後,父母親也會為他們送上羔羊蛋糕,當作犒賞。時自今日,需齋戒的四旬期已不多見,女人們也不以未婚夫送上蛋糕傳情而小鹿亂撞,小孩更不會在復活節當天在餐桌上看到蛋糕而雀躍不已(重點是會去教堂作彌撒的虔誠小孩應該是所剩無幾吧!),然而這項五百多年的傳統在亞爾薩斯仍是延續不墜,瞧自4月初以來,麵包店及超市就擺滿了一隻隻的羔羊蛋糕,許多亞爾薩斯家庭的廚房裡,婦女們也忙著烘焙香鬆可口的蛋糕,送人自用兩相宜。 傳統上,羔羊蛋糕模具為陶土材質,材質堅固適合高溫,且能保存較久,同時烤出的蛋糕帶有淡淡的柑橘味,然而,現在卻有越來越多輕便鋁合金模型取而代之,造型上多以羔羊為主,而後也有加上兔子與彩蛋應景的蛋糕出現,其做法不難,很像我們的雞蛋糕,也像戚風蛋糕,說穿了,其實就是最基本的蛋糕體做成羔羊的形狀而已,簡單作法如下: 材料:蛋三顆、糖90克、香草粉一包、麵粉80克、玉米粉20克、乾酵母粉1/2包、糖粉10克 作法:將烤箱以180度預熱,將蛋、糖粉及香草粉一起打發,膨脹至兩到三倍大,再輕輕加入麵粉、玉米粉及酵母粉,輕輕攪拌均勻,最後放入模型中(模型需事先塗上奶油及舖上一層薄薄的麵粉,方便脫模),放入烤箱烤30~35分鐘,烤完後待冷卻約10分鐘後脫模,再撒上糖粉,並最後綁上絲帶即大功告成! 不管是羔羊或兔子蛋糕,脖子上都會綁上一條絲帶裝飾,而絲帶顏色也是有學問的,一般可見到代表梵諦岡的黃色或白色,又或代表亞爾薩斯的紅色及白色,或者是代表春天的粉色及綠色等等...。 Voila!羔羊蛋糕上桌,全家人一起分享這香噴噴的蛋糕,此刻再配上咖啡、茶或熱巧克力,就是一道最美味的復活節早餐了!
0 Comments
相信看過日本食療系電影《小森食光》的人,都會對女主角利用大自然食材做出一道道美味佳餚,感到驚奇不已。其實不只小森,世界上許多涵蓋豐富自然資源的地方,只要用心,都能挖掘出各種珍材異寶。法國亞爾薩斯(Alsace)左依佛日山脈(The Vosges),右靠德國黑森林,從春至秋,從土裡冒出的新芽到樹上掉落的果實,只要熟門熟路且深諳大自然之道,基本上,就算不出門採買,也不至於鬧飢荒,因為鄉林之間就是一座大型有機園地,任君採擷。
在亞爾薩斯,春天不是讀書天,而是當「採花大饕」(非大盜也)的最佳時機。當春暖花開之際,一個個從土裡或樹上冒出來的纖纖玉苗,碧綠晶透,無時無刻不誘惑著大饕客們的心,揪著他們的胃,恨不得立即把這些未成年幼苗生吞活剝吞下肚。唯有在此刻,人們才明瞭,大自然就如同母親般,毫無保留地付出,將所有最珍貴的一切,全都餽贈給人類。凡是熱愛自然食材的饕客,來到亞爾薩斯,怎能錯失當個「花吃」的大好機會? 第一道菜 熊蒜起司醬每年四月初春時節,行家老饕們總會跑到祕密森林基地,採摘剛從土裡冒出來的「熊蒜」(法文為l’ail des ours)。熊蒜一名源於熊在冬眠結束、春天來臨時,都會吃它補充體力,加上其帶有強烈的蔥蒜味,也具有韭菜味。其長相類似水仙,不過水仙有毒,在採摘時得小心辨別,最重要辨別方式即是氣味。當然,亞爾薩斯並沒有熊出沒,不需提防「熊就在你身邊」的危機。熊蒜主要生長於歐亞北部,性喜樹林陰暗處,一旦開花後味道變苦,所以初春剛發的嫩芽最好吃,因為含有豐富蒜氨酸和類黄酮,據說可清除腸胃細菌和預防心血管疾病,自古以來即為當地人民的桌上聖品。 熊蒜有多種吃法,最簡單方式是剁碎當做調味料或拌沙拉吃,也可以加上橄欖油或軟起司一起攪拌做成醬,塗在麵包上吃。若是無法親身採摘也沒關係,可以在一些農產品有機商店買到熊蒜醬,這也是最方便的方法。要提醒的是,熊蒜雖然營養多多,卻有一大忌禁,那就是社交!吃完後滿嘴蔥蒜味,最好盡量少和人碰面,否則一開口恐怕會嚇跑對方! 第二道菜 蒲公英沙拉提及春天,很多人會浮現白色宛若棉花糖的蒲公英棉絮,於空中漫天飛舞的景象;在亞爾薩斯,更多人會浮出採摘蒲公英入菜上桌的畫面。森林中的熊蒜剛採完,接著葡萄園和草原上的蒲公英葉也悄悄冒出頭了,此時饕客們紛紛展開採摘蒲公英大行動。 蒲公英花隨風飛舞的模樣固然夢幻,剛長出的蒲公英葉和花苞更是道非常營養的佳餚,蒲公英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及鉀,自古以來一直是重要的藥食兼具植物,生吃更好,不過一定要趁鮮嫩時採摘,否則一旦老了就又苦又硬難以下嚥。在亞爾薩斯最常見的吃法是做成沙拉,先淋上橄欖油,再炒上一鍋的培根及洋蔥,將剛出鍋的熱培根洋蔥立即淋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葉比較硬,趁熱淋上可藉著熱騰騰的油氣讓葉子軟化,較易入口),再加上一顆水煮蛋,吃起來爽脆可口,春天最有特色的蒲公英沙拉上桌了! 第三道菜 洋槐花甜甜圈春夏之交,天氣漸漸熱了起來,森林裡傳出了陣陣幽香,吸引著饕客的腳步。饕客們來此,不為賞花作詩雅事,卻是來當採花客,採什麼花?那就是春末夏初隨處可見的洋槐花(Acacia)。這種生於北方的花種台灣少見,在歐洲卻是春天最純淨的一道風景,一串串倒掛如蝶般小白花散發著茉莉花般香氣,雖然花開時節,大馬路旁不乏洋槐花,然而,想要當做桌上美食,還是得往林間深處尋找未受空氣污染的洋槐花才行。洋槐花含有蘆丁、槲皮素、槐二醇、維生素A等物質,有清熱涼血、清肝瀉火、止血的作用,市面上不乏洋槐花蜂蜜出售,洋槐花蜂蜜果糖含量高,不易結晶,很容易被吸收,加上其帶有優雅清淡的花香味,在歐洲可謂營養聖品。 除蜂蜜外,自採洋槐花入菜也是上選。洋槐樹高聳參天,洋槐花隨風搖曳,想要採摘並不難,不過最好自備小梯子,才能摘得多。洋槐花吃法多樣,可炒可蒸可煮湯,但最美味的方法是做成甜甜圈!首先調好製作甜甜圈的麵糊,接著把一串串洋槐花放進麵糊中裹勻後,再放入滾燙的熱油中炸,炸好後瀝乾油再撒上糖和肉桂粉即可食用。一口咬下,洋槐花的濃郁香氣四溢,淡化了炸物的油膩感,讓人忍不住一串接一串地吃,什麼瘦身大計早已拋到九霄雲外了! 第四道菜 大黃派大黃(Rhubard),這名詞在台灣同樣讓人覺得陌生,其葉大莖粗,因葉子含有草酸,具微量毒性,在中藥裡通常用做通便輕瀉,也就是當作瀉藥,然而在亞爾薩斯,大黃並非用來促進新陳代謝,卻是拿來當做美味的甜品! 春天裡的大黃頭好壯壯,許多亞爾薩斯人的花園中總少不了它,其根莖呈紅色,有點類似芹菜莖,富含纖維質,當地人吃的就是它的根莖。這根莖不是拿來燉炒當菜吃,卻是一道特色甜品,加上砂糖熬煮4小時成泥狀後,鋪填於派皮上烘烤成大黃派,變成了當地春季最典型的飯後甜點! 大黃本身味道較酸,儘管大黃派裡都添加了不少砂糖,但對酸度敏感的人還是會對它又怕又愛,怕的是它的微酸,愛的則是那特殊口感。如果吃完大黃派還意猶未盡,可以買些市售的大黃醬回家,塗麵包吃也是種享受。 原文刊載於自由時報副刊 http://news.ltn.com.tw/news/supplement/paper/988087 和酸菜醃肉香腸鍋並列亞爾薩斯兩大名菜的,則是白酒燉肉鍋了。白酒燉肉鍋和香腸醃肉鍋一樣的是,也是分量超多的「一大鍋」,不過因為蔬菜較多,我本身到還可以接受,但是製功較麻煩,而且相當費電,因為得放在烤箱裡足足兩個多小時之久!
白酒燉肉鍋是亞爾薩斯當地人請客的最佳主角,原因除了分量多,其應有盡有的豐富食材也很是主因,當然還有用那亞爾薩斯傳統燉鍋盛裝,感覺就是不一樣!燉肉鍋中的食材包括了羊肉、豬肉和牛肉三種肉食,另外加上馬鈴薯、紅蘿蔔和洋蔥,前晚先將肉浸在白酒中,等到肉汁充分吸收了酒香味後,隔天再一層肉疊上一層蔬菜地放入燉鍋中,如此層層相疊之後,再加入莉絲琳白酒,接著放入烤箱裡燉上兩到三個小時,方大功告成。 而上桌時,通常舀上這麼一大匙,就有一堆的肉和蔬菜及香濃的湯汁,很有飽足感,而那湯汁可是精華千萬可別浪費,不論是沾麵包吃,或是直接端起來喝,都齒頰留香。 白酒燉肉鍋不可或缺的為亞爾薩斯當地特有的陶瓷燉鍋,亞爾薩斯燉鍋通常以咖啡色或藍色為主,外面繪有精緻的圖案,幾乎當地每個家庭的廚房裡都擺設有大小不一的燉鍋,由於造型很討喜,成為觀光客喜愛的伴手禮,在許多紀念品店外頭都可以看到各種色彩鮮艷的燉鍋,而我家原本就有兩個燉鍋,今年又去買了個較具設計感的燉鍋,擺在廚房裡,還真有點睛之效。 份量:5-6人份 準備材料:500克豬肩胛肉或里肌肉、500克去骨羊肩胛肉、500克牛肋條、1公斤馬鈴薯、500克紅蘿蔔、250克洋蔥、2到3瓣大蒜、巴西里、迷迭香、月桂葉、鹽、胡椒、1/2公升白皮諾或莉絲琳 作法:先將所有的肉切塊(不要太小,約2~3公分立方),接著倒入些許酒及加入所有調味料於冰箱靜置24小時,讓酒及調味料可以充分入味,拿出燉鍋先鋪上切丁馬鈴薯,之後一層肉一層洋蔥、一層肉一層紅蘿蔔,再一層肉,如此蔬菜與肉層層相疊,最後再將所有酒倒入燉鍋中,然後放入烤箱中以180℃溫度烤2到2個半小時即可 適搭酒:白皮諾、灰皮諾、黑皮諾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亞爾薩斯F4美食最為人廣知的,當然是酸菜醃肉香腸鍋,雖然身為亞爾薩斯人的班並不鍾愛這一鍋,我也因其熱量高,肉類過於"紮實豐盛",只能淺嘗即止,不敢多吃,在家不常做,倒是到朋友家作客時經常嚐到。這道菜不僅列居法國國菜之一,更儼然成為遊客必嘗的「觀光大菜」,只見許多觀光餐廳絕對少不了這道菜,其中的酸菜,由以鹽醃漬過的包心菜切絲而成,亞爾薩斯盛產包心菜,法文叫做Choux(亞爾薩斯有形形色色的包心菜,圓的長的扁的、綠的紅的黃的,平板的捲毛的都有),而從首府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南下的高速公路兩旁,就能看見一望無際的菜園,前一陣子因為政府欲另外興建一條公速公路,要徵收包心菜園,還被當地菜農掛白布條抗議,大聲疾呼:「要包心菜,不要高速公路!」”Choux, pas le Route”
亞爾薩斯的酸菜作法和中國東北的酸菜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使用了大量的香料,包括丁香、荳蔻等香料,以增添風味,不過自己醃酸菜或許是阿嬤那年代才有的事,如今在市場或是超市生鮮區,都可以買到「論斤秤」的現成酸菜,不少其他地區的法國人來到亞爾薩斯,都會買個數把公斤的酸菜帶回家慢慢享用,方便多了,只要密封好,大約可以保存二到三月。 其次,酸菜醃肉香腸鍋裡當然少不了肉,這些醃肉與香腸則包括了煙燻培根、豬肩胛肉及兩到三種環肥燕瘦的不同香腸作搭配,再附加幾顆馬鈴薯,最後把這一大鍋的豐富食材全部放入快鍋中,再倒入莉絲琳(Riesling)白酒蒸煮即可,以酒入味可讓這道菜多了葡萄酒的香氣餘韻,還可以去油解膩,享用時再搭配一瓶亞爾薩斯白酒,就成了亞爾薩斯人的最愛啦! 作法大公開 準備材料:酸菜2公斤、蹄膀兩塊、1/2塊煙燻豬肩胛肉、300克煙燻培根、300克鹹培根、250克白香腸、4根煙燻香腸、4根史特拉斯堡小香腸、8顆馬鈴薯、2顆洋蔥、3瓣大蒜、鹽、胡椒、1片月桂葉、8粒杜松、3顆丁香、1/4公升高湯、150克豬油、1/2公升斯萬娜或莉絲琳白酒 作法:先將酸菜洗淨並擠乾備用,熱鍋中放入豬油炒切丁洋蔥,接著倒入白酒及高湯,然後加入蹄膀、豬肩胛肉、培根,再把酸菜鋪於其上,接著倒入所有調味料,之後全部放入烤箱中以180℃溫度烤1個半小時,另外將香腸及馬鈴薯放入水中煮熟,並鋪於烤好的酸菜白肉之上即完成,記得要沾芥茉醬才好吃。 適搭酒:莉絲琳或斯萬娜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 撰文˙攝影/瑪琳達 當耶誕快樂的叮咚聲響遍大街小巷,當燦爛繽紛的燈海如火焰般燃燒,當五彩奪目的耶誕樹照亮整個夜空,當皚皚白雪從天際緩緩飄落,儘管再冷,那濃厚的耶誕氛圍溫暖了所有的人,這是一年之中最歡樂、最童話、最夢幻的時節。想要親身感受最道地的耶誕氣息,當然非到歐洲不可,從11月中到12月底整整一個多月,歐洲大街小巷處處皆成童話故事的場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形形色色耶誕市集,只要花幾小時鑽入市集中,保證你逛到腳痠、買到手軟、吃到胃撐之餘,還會大呼過癮極了 耶誕市集 由來對西方人來說,耶誕節為年度最重要節日,耶誕市集亦成了年度最重量級的壓軸秀。關於耶誕市集起源,據說最早源自於中世紀時的德語區,包括現今德國、奧地利及法東等區,從史料記載中看出維也納於1294年時即有所謂的12月市集,可謂耶誕市集最初雛形。真正將耶誕市集發揚光大的該算是德國,如法蘭克福耶誕市集最早出現於1393年,打從14世紀起,德國各大城市即流行於耶誕節前夕,在市中心廣場擺攤賣食物及飲料和各種季節物品,同時還伴有傳統歌唱及舞蹈,稱為「聖嬰市集」(Christkindlmarkt),演變至今成為耶誕節最舉足輕重的觀光活動,不論當地人或觀光客,莫不紛紛投身於耶誕市集人海及燈海中,讓耶誕節平添歡樂氣氛。 耶誕市集大比拚 歐洲耶誕市集大大小小不下數百甚或上千個,每個市集各擅勝場,但若要說起最具代表性的,非法國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耶誕市集莫屬。史特拉斯堡自詡為耶誕節之都(capitale de Noel),無論規模及參觀人數,均在全球耶誕市集中首屈一指,更被評選為2014年歐洲十大最佳耶誕市集之首,也難怪只要提及耶誕市集,連發源地德國都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雖非位於耶誕市集發源地的德國,然而從歷史及地理位置來看,亞爾薩斯即和德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無論語言文化等皆深受德國影響。從1570年起,史特拉斯堡即開始有了耶誕市集,算是歐洲最古老的耶誕市集之一,近5個世紀以來,史特拉斯堡耶誕市集一直秉持著亞爾薩斯特有的傳統及熱情,每年吸引了近200萬人次遊客。身為歐洲最佳耶誕市集,今年史特拉斯堡耶誕市集以比利時為主題,從11月28日到12月31日間,共約有300個販賣著各式各樣民俗工藝品、耶誕裝飾品、耶誕傳統甜點及食品的攤位分散於市區的11個地點,當夜幕低垂時,綿延十幾公里的燈海亮了起來,高聳的耶誕樹也閃閃發光,伴隨著各種表演活動,史特拉斯堡的冬天,竟是越夜越冷越美麗……。 耶誕市集必買必嘗 建議空手及空腹來逛耶誕市集!因為定性再堅強的人,一旦走入耶誕市集誘人的攤海之中,絕對沒有辦法克制想要東買西嘗的慾望。一般說來,市集攤位不外乎分為買物跟食物兩種,買物主要包括當地傳統手工藝品,像是木雕品或是針織品,也有不少蠟燭或玩具等,另外則是和耶誕節相關的各種裝飾品,像是耶誕玩偶、聖誕老公公及圖案各異、色澤鮮豔的耶誕圓球和叮噹等,都讓人愛不釋手;甜點類更是花樣百出,簡直和國人辦年貨沒兩樣,可說是熱愛甜食者的天堂。 ◆耶誕小餅乾 在此介紹幾項市集中必嘗的道地耶誕美食,首先是一袋袋形形色色手工耶誕餅乾,亞爾薩斯稱之為Bredele。從1570年耶誕市集開張起即存在的耶誕餅乾,至今成為家家戶戶必備耶誕點心,餅乾造型多和耶誕主題契合,包括星星、天使、耶誕樹或耶誕襪等,至於種類則有香料餅乾、巧克力餅乾、杏仁餅、蛋白霜等,不少餅乾還塗上一層厚厚的糖霜,誘惑著遊人的味蕾。 ◆薑餅 耶誕節少不了薑餅人和薑餅屋作伴,雖然可愛薑餅人因童話故事而聲名大噪,然而歐洲耶誕市集中最吸睛的,卻是一個個懸掛著的心型薑餅,上面以糖霜寫著名字或我愛你等字樣。 由於在乾燥環境下可以長久保存,最適合買來送給情人傳情表意,通常收禮者也忍住不吃掉,而是拿來當作裝飾品。 雖名為薑餅,傳統德國和亞爾薩斯薑餅材料卻多以肉桂、八角等辛香料為主,薑反而少見,故法國稱其為Pains d’épice(香料糕點)而非薑餅了。當然,香料糕點除薑餅之外,凡以香料製成的糕點皆是Pains d’épice。 ◆聖尼古拉小人麵包 這不是薑餅人,卻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法國人稱其為「聖尼古拉小人麵包」(Bonhomme de Saint-Nicolas),亞爾薩斯稱Männele。這個盛行於亞爾薩斯的小人麵包源自於15世紀,根據傳說,聖尼古拉(聖尼古拉源自於土耳其,為聖誕老公公的原型)為小孩守護神,對於乖小孩,聖尼古拉會送給他們糖果,而不乖小孩就會挨打,於是每年12月6日聖尼古拉節,當地人會製作小人造型麵包,大口把小人吃掉,象徵把一年的不順遂都吃掉,期待來年一切安好。 ◆熱葡萄酒(Vins Chaud) 寒天中最能帶來溫暖的莫過於來上一杯熱酒了!歐洲耶誕市集中總是飄著一股濃濃香料味,只要循著此味前往,就能找到最受歡迎的熱葡萄酒。熱葡萄酒可以紅酒或白酒為基底,加入肉桂、八角、丁香等香料,外加柑橘、砂糖煮沸而成,少了點酒味,多了點香氣,喝上一口,身子立馬暖呼呼,一杯約2歐元,無怪乎熱葡萄酒攤子前總是一堆人喝酒取暖。雖說加熱過的葡萄酒酒精成分減少,不過對於不適酒性者還是得小心,喝多還是可能醉的。 擷取自"自由時報"瑪琳達所寫文章 葡萄在盛產葡萄酒的法爾薩斯,只見葡萄園裡滿是採收工人穿梭其間,舉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士農工商、白黑黃種…應有盡有,每到葡萄採收季節,最夯的就是採收工人,不論是來自法國當地,更有來自歐洲甚或全世界各地的渡假打工族,各路英雄好漢全聚一堂,當國內對出國打工的「台勞」議論紛紛之際,在這裡,我看到的除我一枚「台勞」外,卻是什麼「勞」都有!
每年往往不到採收季,就有不少國外打工客毛遂自薦,寫信想要來葡萄酒莊採收葡萄,這幾年下來,有來自法國各地的大學生,趁著學校開學之前打工賺錢,順道認識新朋友,一舉數得,我看見輿論提到台灣清大研究生到澳洲去打工當「台勞」,似乎委屈了大材小用,然而在這裡,來葡萄園打工者遑論大學生,其中更不乏研究生,更有生化博士班博士候選人 !而在我看來,他們沒有人會因為學歷高,卻來此當苦力而自覺委屈(因為通常覺得「委屈」,是要先自覺「高人一等」而屈就,或是因自卑引發的自傲..),相反地,他們可藉由打工賺學費或是出國旅遊費而高興呢! 除法國當地學生外,我們葡萄園更有來自紐西蘭、澳洲、加拿大、德國、日本等世界各地的渡假打工客,很多人拿著打工簽證,到法國各地邊渡假邊打工賺錢,更能因此認識新朋友,學語言和體驗不同的風土文化,對他們而言,這才是真正的體驗人生呀! 讓我先敲敲計算機算一下,跟澳洲工資相比,法國工資還算低些,2012 年法國最低時薪工資約為9.5歐元,折合新台幣約為350元(只怪歐元貶值,不值錢了!),一天八,小時工作下來,也有2800元,一周五天差不多為14k,等於8個工作天拚個22k,對歐美人來說不算多,每年卻是有許多打工客趨之若鶩,因為很多實際經驗,那是非金錢所以獲得的。 我有很多朋友都鬧著說要來法國葡萄園採收葡萄,因為許多人聽到「採收葡萄」,第一個反應就是「好浪漫」呀!每當聽見這兩字,就知道大家對葡萄園的「誤解解」有多深,說穿了,工作本身就是需要付出腦力或勞力,是屠夫也罷,當採收工人也好,各有不同的辛酸歷程,重點無非是「心態」罷了,這容我日後詳述。 我當然也希望除了我這個台勞之外,葡萄園內還能夠見到自己的同胞,可惜的是台法之間不知有甚麼沒談攏的條件,台法打工協議從前年起一直是只見樓梯響,彷彿就差臨門一腳的,至今尚未開放,台灣打工客還無法到法國工作,這也讓我引為憾事一件,待不久的將來放後,我能見到真正願意放下身段,用工作換取人生經驗並樂在其中的「高學歷台勞」! ![]() "釀酒用的葡萄會好吃嗎?" 這句話對不少初學葡萄酒者好像成了金科玉律。 印象中,大家總認為釀酒用的葡萄較小、較酸澀,沒食用葡萄來得甜美多汁,之前的我也不例外,所以當班第一次在葡萄園隨手摘了熟成葡萄要我嚐嚐時,我還猶豫了一下問:「這會好吃嗎?」只見他睜大眼睛,對我的「大哉問」顯露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妳開玩笑?這可是世上最好吃的葡萄!」 想他只不過是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但為了怕他笑我城市鄉巴佬,我將就地接過來吃,沒想到,從那一刻起,我對釀酒葡萄完全改觀!那葡萄不但多汁甜美,而且香氣襲人,口感豐富,原來釀酒用葡萄本來甜度就得高,才能將糖分轉化為酒精,所以採收時往往已達13度以上,至於晚收酒(Late Harvest Wine)、冰酒(Ice Wine)的甜度有時甚至高達20度。 至今我嘗過亞爾薩斯所有的葡萄品種,其中古烏茲塔明娜(GEWURSTRAMINER)的果粒不小,加上有荔枝般清甜味,教人印象深刻,但最令人驚艷的莫過於慕斯卡(Muscat),它的果粒更為渾圓碩大,皮薄多汁,一口咬下去,那飽滿汁液溢了出來,在嘴裡四處流竄,剎時,清甜與玫瑰般的幽香充塞於鼻喉之間,餘韻久久不散,我個人認為,慕斯卡葡萄要比台灣巨峰葡萄更勝一籌,可惜的是,慕斯卡葡萄直接拿來吃堪為人間美味,不過釀成酒後,香氣雖然依舊襲人,口感卻較DRY,反倒不如果實醇厚,因此,MUSCAT酒一直難列為明星級葡萄酒,也正因如此。 釀酒用葡萄多汁味美,也成為採收工人的最佳「三餐飯後甜點」,無論是嘴饞了、口渴了或者想嘗鮮,大夥兒隨手摘起葡萄就往嘴裡送,難怪在如此耗費體力的採收日子裡,班竟然沒瘦反增胖了一兩公斤,「誰叫我採收時,吃了太多超級甜的葡萄呀!」 ~~本文摘自版主的書籍"跟著酒莊主人品酒趣"一文 ![]() 轉眼間,來到法國亞爾薩斯已多年,7月盛夏,有著台北夏天的溫暖及炎熱,溫度甚至高達37度!然而入夜後卻是夜涼如水,看著窗外葡萄園綠意盎然,葡萄已逐漸長大,對於葡萄酒農來說,一年最忙碌的採收季節正要展開,這也象徵著,沒日沒夜的日子正要展開,而粒粒飽滿、在陽光下晶瑩剔透的葡萄,即將離開母親葡萄藤蔓,榨成汁後匯入大酒桶裡,在黑暗中發酵、接著靜靜地沉睡,數年之後,葡萄蛻變成美酒,對於葡萄酒農來說,開瓶的那一刻是最令人動人之際,因為,所有的辛苦汗水,在此刻已化成點滴佳釀…。 不過在此先跟大家聲明,我可不是葡萄酒專家,也不是什麼非品酒達人,侍酒師執照還沒見過長甚麼模樣,所以如果想要藉著我認識那浩瀚的葡萄酒專業知識,恐會讓你失望,因為多年前,要我談葡萄酒,我可能和比只會紅、白兩種顏色之芸芸眾生好一些,那是因為工作關係,陸續去了世界各地採訪有關葡萄酒的報導,如是而已。 當然,那種端給記者拍照報導的素材總較「樣板」,印象中,那些酒莊主人總是穿著光鮮,拿出自家最好的酒出來請我們品嚐,於是,一張張酒莊主人端著酒杯,笑容可掬的畫面,和一篇篇描述葡萄園之旅如何風光明媚的文章,就這樣公諸於世。 於是乎,葡萄酒代表高尚品味,葡萄園象徵浪漫,酒莊主人則是各個多金悠閒的意象,也隨著大眾傳播深植於許多人腦海中。如今的我,當外界聽到我的身分,給予「哇!在葡萄園酒莊當女主人,一定是超級浪漫的!」之「羨慕驚呼聲」時,我其實是有點洩氣,但,我承認,造成外界對葡萄酒的錯誤印象,我也是始作俑者之一,那昔日無知的我自以為的「妙筆生花」,卻膚淺了葡萄酒的真正意涵。 酒莊主人的身分看似多金浪漫,實則是份苦差事,跟浪漫沾不上一點邊 或許如此,老天給了我一個「自新」的機會,讓我認識了身為酒莊主人的他~BEN,進而當起葡萄農婦「下田」種葡萄去,在寒冬酷暑的四季裡,在風吹日曬雨淋雪飄的日子中,才恍然,每瓶葡萄酒背後的故事,交織著滴不盡的汗水和數不清的腰痠背痛,而真正優質的葡萄酒,更是需要許多不足外人道的付出。 對大多數人來說,愛上葡萄酒的原因,多脫離不了「酒」本身,而我,卻是因為「人」,因為愛上了酒莊主人,就這麼遠走他鄉來到法國亞爾薩斯,棲身於一座僅有300人的小酒村,一年多來,也從葡萄酒的門外漢,握著一把打開葡萄酒大門之鑰匙,一步步跌跌撞撞地走入了浩瀚的葡萄酒世界。 多年的日子裡,我彎下腰,拿起剪刀,在葡萄園裡幫忙,或在酒窖裡裝瓶、貼酒標、說著極不流利的法語賣酒,到葡萄酒學校上課,一杯杯酒的盲飲訓練等等,我不是從各式各樣尊貴高檔的品酒會或一堆印刷精美的專業葡萄酒書籍中,認識葡萄酒,卻是以身體力行,藉由栽種、照顧、剪枝、收成葡萄及釀酒、賣酒的過程中,愛上葡萄酒,因為我深切體會,一瓶葡萄酒的背後是要經過怎樣的天時、地利、人和條件,以及酒莊主人多大的體力、耐力、毅力,和更多的創意及天分,才能將葡萄幻化成一滴滴佳釀,在你我的喉間幻化成舞動的精靈。 所以也歡迎大家跟我分享所有和葡萄酒、美食、農婦和法國生活的點點滴滴囉! ~~本文節錄自版主新出的"跟著酒莊主人品酒趣"一文 |